![]() |
圖為王桂杰在查看資料。 |
6月19日深夜,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工藝研究所三樓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位科研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兩條濃眉時而緊鎖時而舒展。他時不時地用計算器計算一下,然后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幾筆,接著就是一陣噼里啪啦敲擊鍵盤的聲音。時間在鐘表的滴答滴答聲里飛逝而過,很快到了午夜時分,辦公室的燈終于滅了。他結束了一天緊張忙碌的工作,踏上了回家的路。
他,是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工藝所副所長王桂杰,年逾不惑,斯文和藹,笑容靦腆,下巴上有顆黑痣,是大伙兒眼中的“福將”。
王桂杰被稱為“福將”并非浪得虛名。主管茨榆坨采油廠深部調驅工作的他時常給大家帶來驚喜:研制的弱凝膠,應用于茨631-H1井調驅后,階段增油3466噸,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達到1∶28.4。他主管的龍11塊深部調驅完美“收官”后累計增油1.29萬噸,自然遞減率由27%降到8.96%。
數據背后隱含著鮮為人知的艱辛。僅設計龍11深部調驅方案,就花費了王桂杰近半年時間。化驗室離辦公區很遠,他每天早6時就要到實驗室做恒溫水浴箱試驗。王桂杰還負責調驅現場協調工作,大到移動板房小到防爆燈泡都要親自過問。他每天都要接打幾十個電話,嗓音常常是沙啞的。
龍11塊深部調驅現場試驗初期,王桂杰24小時待在井上,隨時監督調藥劑的注入,夜里一兩個小時就要起來一次。冬天,井場的風很大,氣溫又低,為使液態的弱凝膠調剖劑不被凍凝,他經常把自己的工服蓋到上面保溫。施工進入正軌后,他還時不時地上井進行夜間抽查。“有時我晚9時去,有時晚11時去。故意挑不同的時間,不能讓他們摸準規律。”說著,王桂杰露出了“狡猾”的笑容。
王桂杰為龍11塊深部調驅做了個專門的“銷項記錄”。試驗或者施工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記錄在案,解決后再注銷。兩年多,王桂杰記錄了100多項。他電腦旁的黑色硬皮記錄本是他的調驅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寫了200多頁,都是各種數據和工作事項。
實施調驅的井每天要取七八個油樣。為了節約,他搜集了很多飲料瓶子當樣桶。他辦公室里全是瓶瓶罐罐。“大家知道我需要這個,喝剩下的飲料瓶都給我留著,弄得我跟收廢品似的。”
談起工作,王桂杰眉飛色舞,肢體語言十分豐富。談起自己,他就馬上變得沉默寡言。“沒啥說的,我是農村出來的,咱人實在,干工作要對得起良心、對得起工資。”王桂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