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貴一直從事鉆井技術管理工作,長年奔波在荒漠,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默默耕耘,為油田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多次被評為青海油田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勞動模范,被青海石油管理局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確定為“學科帶頭人”,被青海省委樹立為新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和全省人民學習的榜樣。1997年,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他“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際,共青團中央號召全國青年向秦文貴同志學習。
1982年,秦文貴從華東石油學院畢業后,來到地處柴達木盆地的青海石油管理局鉆井工程處工作,在“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荒漠戈壁上一干就是十五年。為了多出油,出好油,為了縮小青海油田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秦文貴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題,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積極探索固井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基本消滅了小鉆具通井事故的發生,僅這一項全年節約數十萬元;他精心設計推廣雙級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術,通過兩口深開發井的試驗應用,每口井節約成本30余萬元;他優化改進井身結構,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鉆頭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鉆頭,縮小井眼,巖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鉆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制出可移式鉆機水泥條形基礎,不僅搬運、安裝簡單迅速,還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節約5萬多元;他采用“本塞糾正,對準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處理了獅32井的深層套管斷裂事故,為國家避免了重大損失。
秦文貴組織研究和推廣、運用的科技項目達10多項,大幅度提高了鉆井速度,使2個月打成一口井的夢想變成現實。
1995年,秦文貴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簡化技術套管程序”研究。經過半年的苦心鉆研,秦文貴和他的課題組完成了可行性論證,并成功地打出了4口深開發井。每口井節約技術套管2500米,4口井節約綜合鉆井成本近700萬無。在這160多個日日夜夜里,34歲的秦文貴一頭黑發竟花白了。
獲得榮譽的秦文貴沒有沉浸在過去的喜悅中,而是把榮譽當作鞭策自己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1998年,他被局黨委、管理局授予“青海油田特等勞動模范”稱號,被作為青海油田唯一一位人選到美國參加MBA碩士研究生培訓,該班是集團公司按照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學科帶頭人的學習班。上學期間,秦文貴仍情系柴達木、心系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