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將汗水拋灑在吳越遺風的蘇北平原上,如同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滿世界的綠。他將青春描繪在火熱的石油畫卷中,恰似巍峨的鉆塔吟誦著數十載的歌。
他是誰?他就是華東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質測井處儀器維修中心儀修三室班長,80后黨員陸偉。
工作10年來,他立足崗位,開拓創新,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一名石化員工的優秀品格,展現當代石化員工的絢爛風采。他連續9年參加“學雷鋒建功,新征程立業”青年志愿者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石化員工的責任和擔當。
創新創效“主力軍”
“對儀器的每一次精心維護,使其發揮最佳效能,就是創效;對儀器的每一次改進節約的每一個元器件,就是降本。”這是陸偉的工作理念。
SONDEX爬行器是該處引進的高新裝備,已經在江蘇油田投入使用幾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但在爬行器在和井下測井儀器配接以及測井過程中,經常出現爬行器和井下儀互相干擾、高電壓供電井下儀無法工作、井下儀燒壞等故障,造成一定損失,耽誤了生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3年寒冬,陸偉一頭扎進儀修大廳,他想琢磨出一種鏈接裝置,用來解決不兼容問題,儀修大廳內,他設計圖紙、查閱資料、聯系廠家詳細了解儀器原理,在刺骨的嚴寒下,每天工作到深夜,一干就1個多月。他前后設計,出的圖紙上百份,陸偉從圖紙中海選、細選,優中選優不斷尋找工藝與方案的完美結合點,最終研制出爬行器保護短節,用“土裝置”擺平了“高科技”。
在創新創效的征程上,陸偉一直在急速奔跑。今年,他接下處里Φ22示蹤測井儀改造項目。示蹤測井也叫核流量測井,是該處產液剖面測井中的一項特色技術,一個效益增長點,雖然每年測井量只有10多口,但都是大井斜、出砂等常規儀器難測的特殊井。因為測井量少,儀器只采購了1串,遇到儀器損壞或井下復雜等因素,就會耽誤了生產情況。“我們必須對它進行改造!”陸偉暗下決心。
萬事開頭難,要想對一項早已成熟的技術進行改造,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陸偉帶著團隊“蝸居”儀器房,認真研究、了解儀器工作原理;晚上,他們挑燈夜戰,翻閱機械制圖資料。一個多月,陸偉完成對Φ22系列儀器的改造工作,解決了生產急需。目前這支儀器已成功測井6口,創造了客觀的經濟效益,為處“戰寒冬,求生存,謀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甘于奉獻,努力實現自身價值
“憑你儀器維修技術到外企干一定比現在強多了,何必在這守著奉獻呢?”曾不止一次有人這樣對陸偉說。不善言辭的陸偉總是淡淡一笑,說道:“我是黨員,我需要這個崗位,這個崗位也需要我。”就這樣,九年的維修工作中,他憑著“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工作態度,在儀器維修這個舞臺譜寫一曲曲“崗位成才,崗位奉獻”的壯歌。
2015年11月17日晚上,該處射孔中心唯一的一支小直徑Φ32遙測伽馬磁定位儀在江蘇油田沙X23側井校深時出現了故障。這口井的油管在1.5寸到2寸變扣點處內徑僅37毫米,只有這支Φ32儀器可以下井測井,而且射孔中心只有一支這樣的測井儀器,這下可把射孔技術人員著急壞了。
“陸班長,這里有一支儀器急需修復,請速回單位!”晚上8點,陸偉接到了中心調度電話。當時的陸偉和妻子正在揚州婦幼醫院,孩子生病住院。一邊是緊急維修任務,一邊是孩子生病住院需要父親的陪護,陸偉陷入了兩難!妻子看見心神不寧的陸偉說道:“你趕緊回單位,這里有我呢!”
帶著內疚的陸偉趕到了單位,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奮戰,快速、準確地判斷出儀器的故障點,及時完成了修復儀器的任務,小隊又馬不停蹄的帶著這支“獨苗”儀器,順利完成了校深任務。事后,該處射孔中心打來電話:“多虧了儀修三室的陸班長,及時修好了儀器,我們才能完成施工,創效50多萬元!”幾年來,陸偉為單位節約維修資金約500多萬元,間接創效900多萬元,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新時期一名普通共產黨員的高尚情懷。
這里有個“陸雷鋒”
除了干好本職工作外,陸偉還愛鉆研小家電,有一手修理家電的好手藝。同事和社區居民只要有人找修理,他都會答應,而且活還干的特別好,大伙都親切地叫他“陸雷鋒”!
他家里10平方米大小的車庫,基本被用來堆放修理工具,愛人為此沒少埋怨,而他每次都只是笑笑,然后又繼續擺弄他的寶貝工具了。“社區附近沒人維修家電,很多人抱怨小家電壞了找不到人修,只能扔掉,太可惜了。”陸偉說。“陸偉人好,手藝很高!”單位同事、左鄰右舍都說陸偉是個“寶”,他有一套維修家電小秘籍,不管誰家的小電器“罷工”了,請他“把把脈”,很快就能恢復正常。
陸偉在單位里就是一個喜歡“搗鼓”的技術能手,維修小家電的手藝就是他利用自己專業知識琢磨出來的。除了維修小家電,磨刀、修鐘、補鍋什么的,陸偉都會。按他的說法,除了修電腦、修彩電這些設計到芯片程序的精細活,別的常用小家電,不管新舊,幾乎沒有什么他不能修的。不僅如此,每次修理小家電,他都堅持不收費。
這么多年來,陸偉無法記清幫單位同事和街坊免費修了多少家電,“每個月能修好幾件?”9年來,至少修了500件家電。熟悉陸偉的人說:“這個數字,只會少不會多。”
(華東石油工程 曹健昆)?